中国山水
山水当为天,
人为地之物,
山、水、人,三者合一,可谓“天人合一”,
亦为哲学观之一;
山水本为自然,
狭义的山水,乃是自然的山水本源,为自然之物;
广义的山水,即已经拓展了其内涵,
不仅是山水自然物,而是“人文“理念的“山水‘’,
是一种以山水理念为背景的升华的山水哲学观,
山水升华为一种象征、意念、理想,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提出“山水城市”的构想,即结合我国传统的山水哲学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提出符合人居理想的“山水城市”理念,
指导我国的城市建设。“山水城市“的核心观点,即指出城市建设应当将中国山水诗词、山水画、古典园林等思想结合在一起,在城市中感受自然,人与自然相依相存。
山水文化如何与当代生活相结合,这一直是本土建筑师孜孜以求的课题。在批判“奇奇怪怪建筑”的语境下,中国本土建筑师更为迫切地从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中寻求灵感,尝试创造出属于中国建筑的符号体系。
山水城市建筑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马岩松和王澍,一个偏向城市一个偏向乡村,城市里有了马岩松的山水城市,乡村里也有了大师王澍的文村实践。这些建筑作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鼓励者有之,批评者也有之。无论是好是好,大胆尝试创新中国的建筑语系是值得鼓励的。
山水城市建筑
马岩松注重模拟或呼应自然山水形态,形成了马岩松的“山水城市”建筑,形态上很像古人造园技术中的“掇山”。古人的掇山本意就是造出一种盆景式的微缩版的山体,是师法自然山体造人工山体。
在形态和意境上模仿真山建造而成的假山,适用于陪衬主体建筑而造的景物,进而在园林中形成人工与自然对立而统一的诗意画境。而山水城市追求的山体形态的建筑物,不同于掇山中的“假山”,他们是居住、办公或商业功能的载体,他们是主体建筑而不是配景。
因此这种形态上模拟山水并不是传统文化的本意,我们看到古人所造的屋宇基本都是按照相对严谨的制式建造的,其与山水环境的呼应是通过建筑空间组合来完成的,而不是单体建筑的形态模仿。
王澍大师在材料上面更善用砖和石等原生态材质,他对建筑形态提炼相对来说是简化的中国山水,比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通过起伏变化的屋脊来模拟和呼应周边山体轮廓,这在富村江畔的公望美术馆中同样得到体现。
山水写意建筑
我们能感受到“山水城市”的魅力和水墨式的象形意味浓重的强烈表达,这样将中国园林造景式的手法作用于大体量的城市建筑或规划中,得到的结果不同于现代建筑硬朗、严谨的力度感,而是更深沉、更精神性的写实表达。
AD国际的山水建筑更注重写意,从中国国画中提炼建筑设计的笔触,就像水墨写意山水画,不求形似更求神韵、意境,更尊崇融于自然。
AD国际认为山水建筑有三种境界,一为形似、二为神似、三为意境,所谓的“山水建筑”不仅仅要在形态方面做文章,而且应该时刻思考事物的本质,在内涵上体现山水国画的唯美。
宋人郭熙对山水画里的空间形态进行了精辟的总结,也就是三远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这段文字阐述了空间的营造要点,真正打动人的,不仅在于实体,更在于实体之外的空间构成,这些空间的存在,才导致了山、水、人、物的对话和共生。这其实就是古人对于空间透视的归纳与总结。
“三远法”不但影响了中国绘画,也对后世造园、建筑产生着深远影响。将建筑的内在功能空间,与外在的光影、流水、微风、植物、花草等自然界的元素有机联结,让自然与建筑相互融合、相互辉映,这才是山水建筑的东方哲学。
综上所述,山水建筑的最高境界应是意境。
倘若说城市山水建筑是在钢筋混泥土中找寻自然,营造山水意境, 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那么在乡村、郊外、山里的建筑就是在山水中共筑和谐而现代化的建筑,在山水里接壤城市基因。
将自然生态和建筑融为一体,建筑与山水相辅相成,让山水景观自然流露到建筑之中,植入地域和文化特征性,又将现代化时尚、创新的理念融入其中。
回归本质的山水建筑要与当地地形、气候、水土等自然环境相适应,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的选择应与地域环境相契合。
我们将用一些经典的案例(不同地域、气候、地势)来阐述这些观点,看看山水建筑到底该如何因地制宜地融入这些理念?
一、山城的“山水建筑”
如何在山城做好“山水建筑”呢,我们可以从重庆的城市规划里揣摩出一二。如上两张图可见,(图片引自《重庆市万州江南新区规划评估与总体城市设计研究》),重庆的城市规划也都遵循地势,高低错落,且“显山露水”。
燕子岩剧场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山地落差来实现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融合山城的地域性、民居的文化性和艺术的时代性,外观由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演化,像山川的岩石堆积在一起,房屋挂于岩,岩托于房屋。
剧场设计突出山是城之根和谐自然关系,也凸显出了重庆城市性,规划打造一个属于重庆、属于全国的,山水、城和谐自然的悬崖小镇典范,天、地、人相依守望的心灵栖息胜地。
二、山谷的“山水建筑”
一般在山里或山谷的建筑,要遵循地势排列,开窗要尽量面对风景面,易采用大面积落地玻璃,结合溪水、瀑布等自然景观布局引流到建筑外。
基地地貌峡谷蜿蜒,两侧四季溪水流淌,山林茂密,高差层次变化丰富。隐喻是设计最高的表现手法,用互不干扰景观面的布局和高山流水相呼应,形成山水泼墨国画,用最简洁的坡顶和玻璃面设计来对应场地。
自然存在的湖、 泉、林、溪、谷、石这些中国山水的传统意境,被转换为建筑中的意象运用在建筑语言上,闲云野鹤的隐士生活就此展开。
在群山里,建筑以安静谦卑的姿态错落其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增加了建筑,这方山水并没有失去原有的姿态,只是兼纳了尘世里的些许热闹。
三、乡村的“山水建筑”
乡村的建筑设计应该遵循自然,结合梯田、山川、河流等构筑空间轴线,选材应取之当地用材。
案例民宿的屋顶设计为流动的曲线,似麦浪般随风起伏,这样的设计丝毫没有在这片土地上显得突兀,建筑与周围景观元素融为一体,通过“动态”外壳演绎起伏的感觉。
山、水,是空间的主体,人、物、建筑是客体,通过主客体的合理布局,构建了山水画的空间美,进而传达情感诉求和天人合一的价值观,这个设计,把建筑纳入山水,用现代的建筑语言,对传统文化里,人与生活、人与自然的立场与态度,作出回应。
四、海边的“山水建筑”
在海边的“山水建筑”要考虑地处低纬度,属热带海洋气候,太庞大高层的建筑在山坡会给人压抑感,传统的山水建筑形态会不协调。海边的建筑应与海平面所交融,建议采用延展性形态设计,营造水天一色。
如三亚酒店方形盒子的设计在景观中毫不突兀,突破性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白色极简式的设计易融入自然。
行云流水般的结构,从空中俯瞰层次分明,退台式的设计,三层错落,每个空间区域都相互呼应又相互独立,这样错落的设计既能保证足够大的空间活动范围,又能有充足的景观。
五、景区的“山水建筑”
景区的建筑要融入自然风光,同时建筑形态最好能提炼当地文化符号。
药泉旅游景区毗邻九寨沟,景区本身就依附于美丽的自然风景,但是建筑既要协调又不能反客为主。
仿生诗意山水建筑在地域文化建筑或物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施工工艺演化而来,建筑体量控制遵循“飘逸动感,连绵起伏,山水诗意”的原则,与景观流水、叠瀑布山谷主题进行有机结合,空间犹如山谷曼妙多姿。
在总体布局上,吸取山水格局的自然生态、高低起伏的特点,将山水意境最具特色的组合形式灵活运用到项目中,在开放空间设计上,考虑空间穿透性,与周围自然景观高度融合,设置更多休闲停留空间节点。
后记:
自然山水的美景,不仅仅是其寄情抒怀的地方,还可以通过改造山水赋予其人文内涵,这种改造绝不是对山水的简单抄写,而是对自然山水的巧妙利用和适当点缀。
山水建筑应该摒弃对建筑外观形态的刻意雕刻,更应该探索中国山水文化的内涵,延伸到各个场地。